中秋连着国庆,不少在微信上被讨要红包的朋友备受困扰。事实上,春节、情人节、五一、七夕、中秋、国庆、圣诞……每个节日来临之前,微信和支付宝上总会出现这样一群以节日为借口群发微信讨要红包的,要的金额都不多,可是次数频繁。他们也被网友们调侃为“红包乞丐”。“红包乞丐”们为了讨到红包,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据悉,玩这种“微信讨红包”活动的人不在少数。(9月29日《东南早报》)
“红包乞丐”的称呼,当真是满满的恶意。就如某些旧传统一样,“微信红包”作为一种新民俗,如今也成了很多人的烦恼。这种“烦恼”,既来源于现实的经济压力,也是因为畸变的人际关系。随着“微信讨红包”的盛行,过去那种你情我愿的红包文化,如今颇有点强人所难、道德绑架的意思……当然了,有人忧心忡忡,便有人乐在其中。“红包乞丐”的产生,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土壤。
事实上,微信红包之所以迅速走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迎合了网络社交“无厘头化”的偏好。支出几块钱、几毛钱甚至几分钱,就能完成“发红包 —抢红包”的连串动作,又何乐而不为呢?在该过程中,“红包”的经济价值变得微乎其微,其大的功能在于触发了“人际连结”。微信平台上,红包型社交场景,往往包含着几个典型的元素,比如说哭穷、吐槽、起哄等等。凡此种种,实则是微信红包大的魅力所在。
由此不难看出,“微信红包”更多扮演的还是社交纽带角色,多数人只是将之看作是,重启人际连结的“由头”和“切口”!置之于如此背景下,再来讨论红包乞丐,无疑更有现实指向性。必须承认的是,“微信讨红包”一类的行为,同样契合了网络社交的固有特性。其与生俱来带有的自黑、腆脸特质,以及一点点的幽默感,天然迎合了微信空间内主流的价值偏好。然而问题在于,并非所有人都能认可和接受,这种另类的文化现象。
显然,只有对网络社交有着足够的理解,才可对“红包乞丐”保持淡定与释然。需要厘清的是,微信空间里的人际来往,多数时候都是不走心、去严肃化的。这意味着,我们对于红包乞丐,也完全可以不必认真。现实生活中,真正圆融的微信达人,面对讨红包的信息,常常是或置之不理、或吐槽反击,根本不会将之当作是沉重负担。混迹微信圈,要的就是这份没脸没皮、化难题于无形的功力。
“一切只是好玩而已”,红包乞丐中的大多数人,所抱持的不过是一点贪玩的念想。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默契游戏,认真你就太low了。然而也必须承认,确有很少一部分红包乞丐,是赤裸裸为求财而来——对于他们,我们更是不必介怀。对于不知自重、破坏规则的人,不管不理便是。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红包乞丐”来袭,
红河考研/公务员相关信息
2020-03-11
2020-03-10
2020-03-07
2020-03-06
2020-03-05
2020-03-05
2020-03-04
2020-03-04
2020-03-03
2020-03-03